2024年12月22日
驻马来西亚使馆反诈系列提醒(五)
近年来,境外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有所增多,留学生成为主要受害群体。诈骗分子看准留学生初到陌生国家,对当地社会情况和法律法规还不熟悉,且缺少独自生活的经验,于是利用其在遭遇突发状况时,习惯“报喜不报忧”、害怕摊上事的恐惧心理来实施诈骗。
留学生小吴突然接到“领事馆工作人员”来电,称其可能涉嫌贩卖国家管制类药品,随后将电话转接给一自称上海公安的“民警”,该“民警”声称需要小吴配合调查,并诱骗其下载了一款社交聊天软件。此后,一名自称张检察官的人通过该聊天软件联系小吴,先后以审查资产、缴纳假释金等为由,要求小吴向指定银行账户转账共计100余万元人民币。无独有偶,留学生小鲍也接到了所谓国际快递公司电话,称其邮包内被查出有违禁物品,电话随即被转接所谓“民警”,对方又以小鲍涉嫌洗钱、需配合开展资产证明为由要求其转账。
手法解析:冒充公检法诈骗一直是针对留学生易发高发的诈骗类型。诈骗分子冒充使领馆、物流快递、公检法等工作人员,以涉嫌参与犯罪、签证护照存疑(过期)、包裹被查出违禁品等为由威胁当事人,甚至扬言将当事人限制出境、取消签证、开除学籍或逮捕、遣返回国,以此制造紧张气氛。留学生上当后,有些诈骗分子甚至还会要求其以自己遭遇绑架、落入险境为由继续向国内家人要钱,扩大损失。
安全提醒:使领馆不会与国内公检法部门转接办公电话,国内公检法人员也不会通过电话或聊天软件跨国办案,因此接到相关电话请立刻挂断。留学生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孩子动向,尤其是异常的资金往来,一旦遇到可疑情况应及时与当地使领馆或所在学校取得联系,切勿盲听盲信盲从。
陈女士突然接到正在留学的女儿来电,称想要兑换一笔钱,已经和朋友谈妥换汇事宜,让陈女士添加朋友联系方式并把钱打到指定账户。陈女士向这位好友简单问询汇率后便把钱款打给了对方,但最后女儿没有收到兑换款项,母女二人还双双被拉黑。经了解,这位所谓朋友只是女儿通过网上换汇广告认识的陌生网友。
手法解析:换汇骗局在海外时有发生,诈骗分子会以“高汇率”为诱饵,声称能以高于银行的汇率换汇,并拿“冲业绩”、“急需周转”等借口诱骗当事人汇款,随后以“转账延迟”等技术理由拖延时间,或直接“拉黑”跑路。安全提醒:私下换汇风险大、易受骗。如需兑换外汇,务必前往正规银行或货币兑换点进行兑换,勿贪图一时方便或蝇头小利,随意与他人换汇,更不要听信陌生人口中可获取所谓“手续费”、“跑腿费”、“中介费”、“茶水费”等而协助他人私下换汇。
留学生小张通过网友介绍认识了一名票代,随后向其订购了回国机票,并转账2万元人民币至指定账户。收到钱款后,票代迟迟未完成订票流程。在小张的一再催促下,该票代将小张拉黑。留学生小樊通过微博结识了一名陌生网友,其称可以通过较低价格买到演唱会门票。当小樊根据对方提示在虚假购物网站下单后,对方又以操作有误、订单被冻为由要求其支付解冻费,最终被骗1.3万元人民币。
手法解析:网购需求庞大,诈骗分子常会利用“拥有特殊渠道”、“享受超低价格”等说辞诱骗当事人至虚假购物平台,或通过线上私人交易方式实施诈骗。当缺乏第三方监管时,网购便充满了风险,被骗风险大大提升。安全提示:网购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如果发现某些商品以极不现实的低价出售,就要注意是不是落入了骗子圈套。另外,如果收到相关邮件,所谓“税务机构”称购物达到一定额度可获得高额退税,千万不要轻易点开陌生链接并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等,不然可能导致银行卡被盗刷。来源: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