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
追求极致 创新传统:自得琴社访马演出即将开启
《琴为何物·唐·孤烟直》
3月23日、24日 3PM
Stage 1, PJPAC, One Utama
票价:RM88售罄 | RM128 | RM198 | RM298
咨询热线:
60103776240 https://wa.link/11pfpb
网上订票:
呈献单位:
不动学堂
支持单位:
INXO Arts & Culture Foundation
Purple Cane Tea Restaurant
《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是“自得琴社朝代系列音乐会”的首部作品,从2020开始在各大城市巡演,在中国至今已经演了30场以上。他们以极具故事性的曲风、华美考究的视觉呈现、让观众恍若置身大唐的盛世辉煌。你能想像,在华乐被认为落伍的年代,有人把古琴弹火了吗?来自上海的自得琴社,至今累积了全网超过3亿的视频播放量。音乐总监唐彬就说:“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做出一首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它恰巧被更多人喜欢,这个作品才是成功的;如果没有被更多人喜欢,我们自己喜欢也很快乐。”结合视觉、听觉的艺术盛宴,唐彬指出他们试图在一整场音乐会里,通过不同作品体现古琴在各阶层所展现的时代面貌。“《琴为何物》它既是一个句号也是一个问号。它可能是向观众提一个问号,也是向自己提一个问号。从唐系列一直做下去共有5个朝代,全部做完,也许我们自己就明白了。”5个朝代依据难度顺序排列——唐、宋、明、魏晋南北朝、战国汉朝。“在汉代,人们穿的衣物叫曲裾袍,类似一件被子裹在身上,所以只能跪不能坐”,唐彬说。朝代更迭,人们演奏时所穿的衣物,以至于坐姿都有文化差异,导致舞台设计和道具都是挑战。能不能坐凳子?如何确保演员的坐姿既符合朝代需求又不突兀?自得琴社请来复原中国古代服饰的上海专业团队,在历史与音乐间冲撞与磨合。每次演出,一个演员化妆至少90分钟——从初唐到晚唐,唐彬说每个人都尽可能代表一个时代,“看的是整体的气息。”朝代复原的过程必然不易,因为“古人所说的不一定都对,缺失的东西太多了,对比古今文献之后可能得出来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答案。”然而说考究史料难,在服装复原上还可参考壁画、陶俑等造型;但“音乐是真的没东西可参考”,唐彬说。
怎么去复原?只能靠想像。当然他也坦言,想像难免伴随着刻板印象——“我们一提到唐代,想到的肯定是现代人心目中的雍容华贵,大气磅礴;但有没有可能当时唐代音乐是小桥流水?”他提出这样的疑问。采访期间,唐彬女儿在一旁笑说:“视频里我就是负责拿风车捣乱,在滚灯人身边转圈的那个!”〈醉成都〉结合民乐与饶舌,复原唐代装束,还加上来自四川省川剧院的滚灯表演,俨然比穿越剧更魔幻。而唐彬创作〈醉成都〉这首曲子时,女儿不停在身边打转——“我就想着把这个画面也拍进视频中。”一切灵感,都自然且率性。这首在Youtube点击率高达18万的曲子,从作曲、编曲、导演、摄影、剪辑等工作,都由唐彬主要负责。唐彬笑着形容自得琴社成员脑洞大开,“每次1小时的会议可能开了5小时,因为不停在跑题,也没人制止”。成员的个性,也绝对影响了自得琴社的趣味风格。“拍摄途中,比如跑步时鞋子掉了,大家觉得有趣,最后补拍了一个提着灯找鞋的结尾。”意外产生的趣味性,也成为了他们独一无二的面貌——超萌唐代拟人版〈愤怒的小鸟〉、魔幻哈利波特、活泼跳动的哆啦A梦主题曲改编,全网点击率都极高。此次演出的曲目包含了琴社4类作品——传统曲目、古曲新编、原创作品以及现代改编作品。除了传统曲目,他们也改编马来曲子〈Rasa Sayang〉,“很热带,很阳光,有一点冰镇柠檬水和椰子肉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唐彬对〈Rasa Sayang〉的印象。看自得琴社的表演,总有一些普通观众难以命名的乐器。比如一个陶罐制成的敲击乐器,陶身上挖出一个洞,乐手拍击时会产生像水波一样的声音,说的正是非洲乐器巫毒鼓。“我们把它用在表现有水的曲目里,能带来一种很独特的节奏感。”有人形容巫毒鼓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从大地深处发出泥土的声音,并且还带有水的回响。来临的演出,自得琴社会带来〈醉醉渔唱唱晚〉,里头就会使用这个乐器。改编自〈醉渔唱晚〉的古琴曲,唐彬为它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醉醉渔唱唱晚〉。刚好古琴的声线一如船只在水面划行,他也曾提及:“笛子最适合表现鱼,我设计了很多鱼吐泡泡的声音;小打和镲片,表现的就是人类喧闹的感觉。”依据奏者与听者的想像,每种乐器都能建构出1首乐曲的画面。自得琴社的民乐异想世界,皆来自对乐器的推敲,以及对音乐的极致追求。
来源:星洲日报副刊,梁馨元;摄影:本报 黄玲玲、受访者提供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
官网:
https://www.chinaculturalcentre.my
Facebook:
“China Cultural Centre in Kuala Lumpur”
公众号: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
Youtube:
“China Cultural Centre in Kuala Lumpur”
Tiktok:
“CCCKL”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来源: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