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叙事方式,打造节目标杆——《倾听马来西亚》向世界展示中马友好情谊
2022年11月8日

创新叙事方式,打造节目标杆——《倾听马来西亚》向世界展示中马友好情谊

历经半年多时间酝酿和打造,《倾听马来西亚》文化视听节目于2022年5月下旬全球线上首播。首集在一周内便收获近300万观赏量,成为中马两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现象级视听文化产品。


该节目由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东盟商务协会总会文教发展委员会共同策划,访问制作,并获得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及中国驻马大使馆的支持。中国驻马大使欧阳玉靖、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副部长山达拉出席首映新闻发布会。

《倾听马来西亚》共选取了16位马来西亚作家的文学作品,包括14位马华文学作家和2位马来文作家。两位主持人在6集节目里,走览了马来西亚5个各具特色的大城小镇。每集节目皆以马来西亚作家的作品为主线,通过作家笔下的文字,引导观众边阅读边走览,呈现中马文化水乳交融和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之美。

主办方以传播效果为导向,根据受众群体需求喜好,发掘观众的情感共鸣点,创新叙事方式,创新传播理念、方法、手段,用情用力讲好中马友好故事,努力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追寻共同价值,深描群体文化记忆 

多元种族与宗教的和谐共处,是《倾听马来西亚》希冀记录和传递的理念。马来西亚和中国文化相通,而文化的记忆需要文学来书写。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从最初的落地生根并不断发展壮大,到如今进入成熟阶段,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动中马两国在文学领域,尤其是马华文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倾听马来西亚》通过文学与视听结合,借助新媒体形式,在客观记录历史的同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马来西亚的历史文化、社会民情与时代变迁。

节目一经拍板定案即成立了文学作品遴选组,通过报馆与出版社编辑的协力,寻找具有马来西亚民俗风情、美食与美景等内容的文学作品。主办各方亦跑了不少书店和拜访不同人士,只为找到适合节目摄制的作品,即呈现马来西亚的和谐、美好、文化与传承。“我们选了一位马来作家沙末赛益的诗歌《生活在一起》,描述马来西亚独立时的美好与和谐,这也是我们想传播的理念。”主持人之一戴小华以这部文学作品为例,期望借助节目让观众有所启发与反思,回忆起历史记忆中,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美好。

 二、贴合共同情感,解读讲出有感染力的故事 

小切口呈现大视角,小故事书写大时代,小人物体现大精神。《倾听马来西亚》短短6集,通过采访各地的普通百姓,以个人情感叙事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摆脱了传统宏大主题模式,把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古城马六甲,从一棵树开始,重读文学作品。从辉煌的马六甲王朝,到郑和下西洋、辉煌外交、殖民时代,再到后来独特的土生族群峇峇娘惹文化,“送王船”成功联合申遗,这些故事有些通过文学作品呈现,有些由当地人物口述,向观众展现了普通百姓视角下马六甲不同寻常的历史和文化。

在世界遗产地槟城,依循着文学作品中的描述,走进百年老街,探寻百味人生。节目组采访了骑了一辈子三轮车的“人车伯”、开了几十年的炒粿条档口,渡轮码头、殖民风味,有些已物是人非,有些人事依旧,却光辉不在。消失与不消失之间,带领观众走进槟城“一天中的一生时光”。

美食与乡愁篇寄托的是对于美好的向往,对于过往的留念,对于未来的期待。美食主题在马来西亚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它们赋予了美食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不一样的独特面貌。不同种族、不同背景、不同语言,经历一代代的传承与融合,最终形成独一无二的马来西亚多元美食文化。

 三、彰显人文价值,活化社区文化资源 

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文化类节目争先选用的主题。如何让文化传承在社区的生活中扎根?《倾听马来西亚》试图在重塑城市名片的同时,让观众重拾集体记忆,感悟坚守的力量。

“一个新时代,一座旧城市的新使命”是对巴生篇的生动注解。作为雪兰莪州皇城和曾经的首府,没有当初的巴生,就没有后来的吉隆坡。在新时代变迁下,如今的巴生依旧是马来西亚第一大港口,但失去了往日的荣光。节目主持人和扎根当地的年轻一辈面对面交谈,他们质朴真实的表达,向观众讲述了如何利用当地教育优势,结合文创的力量,让老城的新生命再续的故事。

“从一张地图出发,发现加影的人文美。”主办方特别选取三大华教机构齐聚的教育重镇加影作为拍摄的一站,并通过文学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大马华教取得今日成就的来之不易,以及当地居民在活化历史古迹,推动社区营造等方面的创造和激情。

“新与旧之间,平衡点在哪里?”在首都吉隆坡,节目组特别选取马来西亚著名诗人和小说家沙末赛益的诗歌《生活在一起》,以及《乡音考古》《茨厂街》《历史折断的地方》等诸多马华文学作品,通过文学的视角让观众走进这座城160多年的历史记忆,理解其中文化与社会的多元包容,以及各民族构建本土多元认同的决心和努力。

 四、着力提升传播效能,传播中马友好声音 

大众传播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国际传播的主场也转移到互联网。节目采用贴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创新媒体融合,主动对接互联网蓝海,推进节目的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切实增强传播实效。

在节目筹备和宣发过程中,主办方积极协调各相关机构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加强协同,形成合力,为节目摄制和宣传推广提供支持。中国各大央媒对活动进行报道。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南洋商报》等报馆纷纷提供专访和免费专栏报道,每集首播当天在脸书等新媒体社交平台进行同步跨播,分享粉丝和提升观众流量。除马来西亚外,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还积极拓展中国媒体合作伙伴,节目首播次日在快手正能量账号上线,每集国内观赏量均超过200万人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不同地域和交流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 End –


长按识别二维码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
收藏
倾听 
马来西亚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lq6SYM8BxUFmYldzc9gz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