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
【新村年味:乌雪新古毛新村/01】蒸年糕──汇聚游子,凝聚人心
10年前,乌雪新古毛新村一群年轻人发起炊蒸年糕活动,胶粘的年糕形成一股凝聚力,让离乡的游子找到归属感,每年回乡炊年糕;20年前,彭亨州加叻新村拉起简陋的红灯笼,屋檐对屋檐间,一条一条电线将整个村子的人连结在一起;23年前,马六甲马接峇鲁新村种下的梅花树而今已长大,长满一条街的“梅花”,让人心花怒放。他们以新春年味传承新村的精神、文化与习俗。“太笼糍”,是客家人的传统年味美食。它从前在新古毛这客家村,将一家人紧密的胶粘在一起,更在这10年来,被一群欲传承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发扬光大,他们在新村也在城市街头蒸年糕。年糕,除了将新古毛的村民聚集在一起,也将新古毛以外的人凝聚当地,提前感受新年的气息。当时一个居民在构思如何透过活动带出新村年味时提出做年糕,原因是这客家村自古以来,冬至过后家家户户都会蒸“大笼糍”。“大笼”,意味年糕是用像笼子一样的、很大的容器来做蒸煮器皿;“糍”,是糍粑,一种客家人的、黏黏稠稠的糕点。“但我家是例外的,我在老街长大,我并不知道新村人每年都在做年糕。”在陈舒璇的印象中,年糕就是摆在神台的贡品。身为不会做年糕的海归族,她寻求新古毛安娣的帮忙。让人意外的是,安哥安娣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甚至出钱卖糯米,张罗锅具,而年轻人更是很乐意虚心学习。新古毛第一炉年糕造就了往后的年糕义卖活动,第一年他们将全数款项捐给峇冬加里华小一位罹患癌症的老师。年糕,黏糕;当初提出做年糕的居民吴有海,也就是年糕活动发起人,在翌年与舒璇成为情侣,“年糕除了将新古毛人黏在一起,也成了我和我丈夫黏在一起的爱情媒介。”她笑说。
2015年,他们思索着是否继续做年糕时,一群年轻年糕志工自告奋勇的说想继续做!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与看到新古毛人集体做年糕这件事,煮年糕活动从岳山仙四师爷庙搬到老街上,且比首次增加了一炉。直到第四年,他们才搬回村子的篮球场做。做年糕,整个村子的事
做年糕常年都在囤柴,魏莲花是当年吴有海找来指导大伙做年糕的老师傅,她嫁来新古毛后开始煮年糕,“即使是从前,我们都不曾刻意砍树生火,哪里有树倒下来就搬回家,累积足够就可以开炉。”
现今也一样,谁家砍红毛丹树,哪里有柴,居民都会来通知他们去拣。“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作用,像橡胶木大火,红毛丹木持久。”青年才俊庄庆文继续分享道,由于没有罗里,得请村子里有空的安哥帮忙载回来囤放在他家附近的空地。
年糕的数量增加到第四炉时,蒸煮器具已供不应求。然而,那么大的炉、锅、盖,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他们挨家挨户去问去借,渐渐的不再是一群年轻人在做的事情,而是整个村子的事。有些已经不煮年糕的长辈,也因此重新添购一整套器材,并且在每年新古毛举办年糕活动时,借出来让他们使用。
来到第5年,从配方到火候,年轻的年糕志工掌握了成熟的技巧与技术,安娣可以卸下重担,空闲时才来串门。在讲求饮食健康的时代,他们思考传统年糕的配方糖量是否符合健康要求,于是调整分量,但年糕口感却不理想,几经调整,粉和糖的比例从1:1变成1:0.9。 年糕很“小气”,遵守禁忌不乱说话
说起蒸年糕的趣事,也就是传统的禁忌,舒璇笑说:“我怀孕时也不敢碰它,万一真失败了,我担当不起。”基于长辈认为年糕是很“小气”的家伙,所以往年每家每户要躲起来做,甚至阿公阿嬷在做年糕时都不让其他人靠近,以免有人乱说话,说错话,影响年糕的品质。年糕现已变成大家一起做的常年活动,他们依旧遵循传统,叮嘱处于生理期的女性、孕妇,以及家中有红白二事的人不要碰触到年糕。蒸年糕时,将一把刀和柚子叶用红绳子绑在锅盖上,用意在“避邪”。此外,蒸年糕时不要讲不吉利的话。 怀念老味道,动手制作
庄庆文在2015年成为年糕志工,一开始基于好玩,但在玩的过程中早已不经意传承了年糕手艺。而今在律师楼上班的他决然推广年糕文化,让年糕成为新古毛的土产之余,也让城市人了解传统年糕的蒸煮方式。他们曾把新古毛年糕带到华人聚集的茨厂街,也曾在“有你市集 2.0”现场烹煮年糕,除了能让城市人感受新村的新年气息,无形中也把城市人带来新古毛,认识这地方的文化。十来岁就帮忙家里做年糕,魏莲花是他的三伯娘,“小时候固然是参与吃的环节较多,品尝过最古老的年糕味,长大后自然会怀念起来,所以我想动手做。”旧时家里是用积存下来的牛奶罐、午餐肉罐来装糯米浆,然后拿去蒸煮成年糕,而传承年味的新古毛蒸年糕活动是用翠绿的竹筒为容器,除了更有年味,还带动原住民的经济。从选磨米、食材比例、掌炉看火到出炉整个过程,庄庆文都在这个活动中学习,他想留住这门手艺。当年他还小,长辈还年轻,还能撑起年糕的体力活,而今小孩长大后,长辈已经年老,历经18至22小时蒸煮,水分逐渐蒸发,年糕越来越浓稠,老人已无力气搅动,“此时正是年轻人帮助完成长者体力上无法做到的事。”他说。 坚持传统手工,传承祖辈手艺
年糕的做法可以简单的只用现成的糯米粉加糖搅拌均匀后放进小碗蒸煮,但他们坚持从一粒糯米开始。蒸煮前一天,先把糯米浸泡至软再磨成浆,沥干成团后,加糖变成桨才拿去煮;从磨米到年糕出炉,前后3天。不用现成的糯米粉,除了口感有差别,还可延长年糕存放期,只要不潮湿,放在神台一年也行,虽然会泛起霉斑,但切掉就可以吃。坚持用最传统与原始的方式,是敬祖辈的手艺,也是传承新村新年的文化 ,“传统,就是要一代传一代,多一些人知道,才能够传承与保存下来。”魏莲花说,同时让年轻人与长辈连结,不会因为长者离开后,手艺跟着消失。胶胶黏黏的“太笼糍”是传统的年味美食,也是一股凝聚力。它从前在新古毛客家村,将一家人紧密胶粘在一起,更在这10年来除了将新古毛村民聚集在一起,也将新古毛以外的人凝聚在此,提前感受新年的气息。炊蒸柴火年糕过程:
香蕉叶与包扎竹筒:
年糕出炉后:
来源:阅读原文